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。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为进一步铭记抗战历史、赓续红色血脉、弘扬抗战精神,故城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县人武部、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入挖掘县内抗日战争故事,在“衡水故城检察”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【抗战烽火 家国记忆】栏目。 本栏目将通过连载县域内抗战故事,以检察视角,回顾抗战中对正义的捍卫、对民众权益的守护,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今日检察工作的初心——传承那份在艰难岁月中不曾动摇的法治信念与责任担当。通过挖掘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抗战记忆,既能让家国情怀在具体叙事中落地生根,也能让检察人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,更好地践行新时代的使命。 一九四五年五月初,我冀南第三纵队六旅(下辖十六、十七、十八三个团,和一个直属大队)首长,为了给大反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,决定拔掉郑口镇据点,解放郑口镇。旅长周发田,政委刘华清在察看地形,掌握第一手情况后,决定采取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法,对郑口镇据点的敌人“围而不打”,引诱德州、故城(今故城镇)来增援,由我部十六团(由新七旅十九团改编)二营在故城至郑口之间卫运河畔的石槽村设伏全歼敌人。五月四日,部队从饶阳店出发借着夜幕掩护秘密向石槽村附近进发。天亮前在石槽西北几个村子驻扎下来,部队进行战前休整,并对外严密地封锁消息。营领导通过对敌情、地形和社情的综合分析研究后,决定将伏击地点设在石槽村。石槽村坐落在卫运河北岸二公里的转弯处,东距故城二十华里,距德州五十华里,西距郑口二十华里。这个村党的工作基础较好,群众抗日情绪高涨,抗日组织较健全、巩固,是打伏击的好地方。战役的具体部署是:七连一、二排在石槽村东南吴夏庄打阻击;三排作预备队,保护重机枪,随营长打击石槽方面冲过来的敌人,堵死敌人向西的去路;六连派一个班担任故城方面警戒,捕捉敌特分子。其余主力部队隐蔽在小第八村南大堤沿岸至吴夏庄村堤东一带,待七连打响后,抢占卫运河堤岸,消灭后续敌人;五连隐蔽在青罕、石槽之间,随时歼灭沿公路增援之敌。五月五日下午,作战方案向旅团首长作了汇报,立即得到批准。五月六日五时许,沿公路过来近百名伪军,当走到青罕、石槽五连伏击圈时,副营长杨僧林发出攻击命令,瞬间,公路上枪声大作,手榴弹在伪军的脚下爆炸,弹片横飞。伪军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,被打得晕头转向,我军趁机把敌人分成数段,同时进行攻心喊话“八路军优待俘虏,缴枪不杀”。多数伪军无心为鬼子卖命,放下武器,缴枪投降,少数负隅顽抗的被当场击毙。石槽村南,沿运河北岸顺小道过来七十多个鬼子,前往增援郑口据点之敌,听到北面沿公路前进的伪军遭到打击后,稍微停顿了一下,立即变换队形,没有支援伪军,转而向吴夏庄扑来,当鬼子全部进入我主力设下的伏击圈后,营长王发明一声令下“打!”,顿时,轻重机枪怒吼的子弹、飞舞的手榴弹一起飞向敌人。趁着硝烟滚滚,战士们从工事飞奔出来杀向敌人,与敌人展开肉搏战,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,不知所措,死的死,伤得伤,溃不成军。战斗异常激烈,七连一排一班机枪射手陈进德同志,腹部负重伤,一个鬼子小队长举刀向他砍来,陈进德强忍剧痛,飞起一脚,将其撂倒,随即将战刀夺到手,奋力将刀刺入鬼子小队长的胸膛。二排副排长王临重,战士侯宪文,七连通信员侯玉成,在机枪班长樊学清的掩护下,一口气从鬼子手中夺了三挺歪把机枪。七连副班长刘德宽,胸部负重伤,他忍着剧痛接连刺死三个日本兵,当他倒下时,刺刀还深深地扎在鬼子的胸口上。拼杀仍在继续,战斗已经白热化。这时,六连从小第八方向猛冲上来,插入敌群,使敌人腹背受敌。这个时候,有三十多个鬼子,妄图收缩到石槽村南侧两座房外,占领房子,固守待援。埋伏在村内的七连三排和六连一排,从村里突然冲出来,对着敌人猛烈扫射,十四、五个鬼子应声倒地,其余的敌人又慌忙退向村外,敌人已完全在我们的包围之中。营长见此情况,手枪一挥,大喊一声:“同志们,冲啊!”,三个连队的指战员,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。十六、七个走投无路的鬼子,在一日军中队长的指挥下,将掷弹筒倒装,然后三、五人一组,分成三、四组,同时引爆掷弹筒,一声巨响集体自杀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,二营出色完成了任务。此役,共打死打伤日军六十七人,俘虏八人,打死打伤伪军十五人,俘虏八十二人。缴获机枪九挺,掷弹筒五个,长短枪一百五十余支,子弹等大宗军用物资。此次战役我八路军有十一名战士为国捐躯,当地群众做了十一口棺材成殓了他们,有的送回故里安葬,有的则永远长眠于石槽村东的沙岗上。
学习石槽阻击战历史,我们被革命先辈在局部反攻阶段的勇毅担当深深震撼。面对强敌,他们以简陋装备坚守阵地、顽强阻击,用鲜血诠释了“不畏强敌、血战到底”的英雄气概。
作为检察干警,我们当以先辈精神为指引。在办案中,要像战士坚守阵地般守住司法公正底线,面对复杂案件不退缩、不妥协;在服务大局中,传承“攻坚克难”的战斗意志,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,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检察履职中焕发新光彩,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。
|